教学名师 | 陈斌:在北大,做一个“放羊人”
人 物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教学名师 陈斌
编者按
第十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已于近期结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陈斌、工学院唐少强、外国语学院宁琦、体育教研部赫忠慧、人民医院冯艺当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法学院刘哲玮、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陆俊林当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他们积极活跃教学一线,深刻探索教育规律,引领教学团队成长,对北京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期教学名师,我们一同走近陈斌老师的师者生涯,聆听他的北大故事。
自然·自由·自乐
“不爱晃悠”的陈斌,已经在北大待了三十年。
1990年,陈斌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先后攻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留校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任教至今。回溯这些年的经历,陈斌觉得自己一路走来都是顺其自然,因为喜欢北大这个环境,从而萌生了想要在这里继续做教学科研的想法。“北大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地方。”陈斌的语速很快,流露出没什么遗憾的笃定。
因为北大的完美,陈斌顺乎自然地在这里求学、治学、教学三十年。而一个完美的北大,在陈斌眼中首先具象为一个自由的北大。“比如公选课,我觉得在北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上看,他们有更多的选择,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课,90年代我读书那会儿也选了一些与艺术、音乐相关的课程。自己当了老师之后,我觉得北大的开课机制也特别灵活,学校给老师充分的信任,如果你能够写出课程大纲,能够按照这一套流程教下来,你就可以开你想开的课。”
曾经在这处自由的沃土生长出兴趣的枝叶,如今承担“树人”使命的陈斌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教学相融合。在高质量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他陆续开设了多门课程:从技术革命与文明进程的双重视角切入,他开设了通选课“地球人类与文明”,带着自己长期积累的思考和感悟来到课堂,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交流碰撞;为了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他先后开设了公选课“虚拟仿真创新应用与实践”及其实践课程“虚拟现实内容创作”,邀请一批行业专家与创业者走入北大,帮助校内的同学们贴近真实的企业、真实的社会;为了让更多零基础的同学能够跨专业学习Python这门实用的语言,他开设了公选课“Python语言基础及应用”,用灵活宽松的教学设计包容同学们的多样化需求。
锐意摸索,自得其乐,更能与学生同乐——这或许是陈斌作为北大老师的通关法则。
在象牙塔“放羊”
陈斌喜欢在教学中呈现自己的兴趣,但更期待他的课堂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天南地北,文理相济,思想碰撞,火花四射。
于是在陈斌站立的讲台周边,你能看到有同学用Python弹奏菜刀钢琴,有同学写算法下黑白棋火拼……课堂如此,便是“活”的;有学习的活力,也有创新的活水。公共基础课“数据结构与算法B”是陈斌承担的教学任务之一,为了让同学们熟练地掌握、并且结合实际应用,他鼓励大家参与各种创意活动,比如通过递归算法绘制计算机视觉艺术,或是通过开源硬件制作小游戏,又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算法竞赛。“曾经有同学跟我说,大家对我的评价就是,陈老师的课事儿太多,但确实收获很大。”陈斌从不限制同学们的思路,微小的创意或许能长出硕果,这是陈斌对自由的期许。
两度被评选为“学院十佳教师”,陈斌连续多年承担了本科生班主任的角色,然而比起无微不至的慈父,他更像一个放羊者,“因为我一直都在北大待着,北大还是比较开放自由,我也不希望别人老管着自己,所以到了我来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也不会去太约束学生。”
在学生姜金廷看来,“陈老师是一名与同学距离非常近的优秀老师,他没有传统视角里一名严厉导师的学术架子,反而更像是一名志同道合的极客朋友。我们可以一同讨论研究软硬件技术,一起分析苹果发布会的新内容,而陈老师在这些方面又总能津津乐道,一同讨论很久。”这位走入学生们生活里的大朋友,会带着大家一同看电影、玩VR游戏、去野外秋游,连他那只名叫“小黑”的猫咪,也常常隔着直播教学的屏幕,被同学们“云撸”一番。亲切,靠近,被信任——这是“放羊人”陈斌的天赋异禀。
在象牙塔里自由地“放羊”,用一种鲜活的新意将其滋养,让每一个个体摸索自己的形状,让不受拘束的创意在课堂中飞跃,一直飞向属于他们的广袤原野。
专业·创新·通识
陈斌用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经验持续积累、一路开辟,最终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构筑为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通识教育三位一体的全人培养体系。
第一是专业教育的与时俱进。教授给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要让他们将来能够支撑各自的职业生涯。然而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在学生们毕业之后,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有一部分过时,然而教学内容的调整也需要时间,这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专业教育的环节中,陈斌始终强调创新性,“更多的是想要培养我们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工具,不要什么都从零开始造轮子,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同学们要鉴别,然后用工具快速地捕获自己需要的那些知识。”
第二是创新教育要与社会结合,与创新企业相结合。“有一部分同学将来的职业生涯并非是学术科研,而是要进入社会、到企业去工作,所以在大学期间,大家就需要了解我们社会的创新是什么样的,企业是如何进行创新的。”
第三是通过通识教育,让同学们了解到技术革命与人类文明等宏大命题之下的规律性,“我们可能无法预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变化是会发生的。”在感知变化的同时,还应该贯彻伦理。“技术革命也许会导致个人能够拥有极为强大的力量,但这些力量应该拿去做什么事情,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这也是通识教育需要传达给大家的。”
将拥抱创新的专业教育、迈向社会的创新教育、明悉伦理的通识教育三者贯通,陈斌的各种实践与探索,最终都回落到一个质朴但珍贵的原点——打造真正面向人的教育。
采访 | 张馨尹
撰稿 | 赖赖
编辑 | 陈一芃
推 荐 阅 读